“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5月24日,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北京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召开。

面对“99%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1%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北京养老新格局,本届论坛聚焦居家养老服务热点,发布北京市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工作成果和初步经验,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结果等多项成果。


(资料图)

北京9成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

《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报告》通过对12.5万老年人的调查问卷发现,近9成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仅有11.8%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

数字虚拟人、线上养老服务管家康仔和居家照护师福妮现场发布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结果。主办方供图

《调研报告》指出,老年人的居家照护工作多由家庭及非专业人员承担,超三成老年人对上门居家照护服务有较高需求。在没有选择居家照护服务的老年人中,超过半数由家人照顾,近三成是因经济状况不足以支付照护费用,处于“忍耐”或“将就”的状态。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仅和保姆居住的老年人,不仅面临护理专业性的问题,还面临服务监管的安全问题。专业化服务和规范化监管是居家照护服务的需求重点。

在具体照护形式方面,在有居家照护需要的老年人中,每周或每日固定上门的小时工需求占比最高,达到51.5%。在小时工服务内容方面,需求占比最高的3项分别为理发(26.6%)、修脚(19.0%)、洗澡(11.2%)。

老年人小时工需求项目情况

期望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78.5%老年人可接受护理费在2000元以内,参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此额度只能满足陪同就医、助浴等不定期单次上门服务。20.7%的老年人期望每月护理费支出介于2000-5000元,0.6%的老年人期望每月照护服务支出5000-8000元,0.2%的老年人期望每月护理支出8000元以上。

《调研报告》指出,北京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呈现多样性、多层次和多元化特点;但受消费习惯和收入水平因素影响,老年人的整体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不足。

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

“当前,居家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北京市养老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问题,则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介绍,2022年10月,北京市民政局组织北京康养集团,在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启动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左)和北京康养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代贤全代表双方签约战略合作协议。主办方供图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北京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育海介绍,试点启动半年来,“北康养e家”小程序已完成注册用户15.5万多人;累计签约长期居家照护服务近100单;开展各类为老服务超3800单。郭汉桥表示,这相当于在广内街道建设了一家具有100张床位的“虚拟养老院”,有效解决了100多个家庭的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问题。试点工作已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复制和推广居家养老服务创新模式,是我们当前和下一步的重点工作。”郭汉桥表示,一是积极动员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系统总结北京康养集团试点经验,在城六区57个街道以“揭榜挂帅”方式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共同参与;二是探索实施居家养老照护支持计划;三是发展养老志愿服务,鼓励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四是制定实施养老服务人才行动计划;五是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将居家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

在论坛会场之外,还设置了养老产品及服务的展览展示区。主办方供图

论坛现场,北京养老服务网,养老服务人才支持计划及“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指南等多项成果进行了展示或发布,并推出了“北京养老”标识。

近20位养老行业嘉宾和学者们围绕“居家养老服务创新前沿与国际进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愿景”“居家养老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创新”及“居家智慧健康养老的融合与突破”,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探讨未来发展新机遇与新思路。

责编: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