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伯温之死真相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刘伯温之死真相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刘伯温之死真相

1375年,朱元璋惊闻刘伯温被毒死,他捶胸顿足:“朕的刘夫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太子朱标也是惊疑不定:“胡惟庸是个聪明人,不会做如此拙劣之事吧。”

朱元璋猛然回头,恨恨道:“聪明人,有时候要是笨起来,比谁都蠢!”《山河月明》中,刘伯温夜半读书时,只是喝了一口杯中物,顿感身体不适,镜头一转就下线了。


【资料图】

那么,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难道真是被胡惟庸所害吗?

史料中,有清晰的记载。

1375年1月,刘伯温偶感风寒,胡惟庸带着御医,来家里探望,好一顿嘘寒问暖。

御医诊脉后,开了药方。

临行前,胡惟庸又特意嘱咐:“皇上很是惦念先生,先生一定要好好服药,早日恢复康健。”

虽然,两人素来不睦,做的都是表面功夫,但是御医开的药方,想来并无大碍。

不曾想,刘伯温照单抓药,回来煎服后,竟然腹痛不已,好像有坚硬的石头,挤压他的肠胃,令他疼痛难耐。

但是,御医虽然是胡惟庸带来的,却是皇上的一片心意。

刘伯温心惊不已,暗暗揣测:“莫非,皇上想要卸磨杀驴?”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上赐药若是不吃,就是拂了圣意,这个罪名,可担待不起。

刘伯温盯着这个药,是左右为难。

2月份,刘伯温撑着病体,去面见皇上,他想看看皇上心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委婉地将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他,以及他服完药后,出现的不适,一一说了出来。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提“药”的事,而是宽慰他:“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要过于心急,放宽心好好养病才是。”

走出皇宫,刘伯温心里越来越凉,药还得继续吃,肚子还得继续疼。

3月份,刘伯温已经病入膏肓。他已经不能够服用汤药,只能勉强饮水。

他自知大限已到,将两个儿子叫到病榻前,交代后事。

嘱咐大儿子刘琏,将自己著的一本书,在他死后转交给皇上。

叮嘱二儿子刘璟:“我立下遗言,等胡惟庸败了,皇上自然会想起我,到那时再把我的临终遗言,密奏给皇上吧。”

遗言的大意是这样的:

“为政之道,要刚柔并济,如今皇上要紧的,是要以身作则,以道德感化百姓,以仁厚的胸怀为民着想。

法律应当尽量简要,让百姓容易懂,百姓才能容易遵守,法令不能繁复,否则容易让人无所适从。

如此,公信力和仁德的形象,被树立起来,有利于我朝的千秋万代。”

刘伯温为大明朝,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难怪朱元璋听到,刘夫子去世的消息,会狂怒不已,悲痛欲绝。

刘伯温之死,不管是朱元璋的意思,还是胡惟庸的一己之私,对于大明朝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他临终之前,还一心为公,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人世,着实令人惋惜。

民间对他的才能,有很高的赞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关于他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资料来源:《明史》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的大臣,由于得罪了胡惟庸,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朱元璋命人下药毒死。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在文学史上,刘伯温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施德政、得民心是刘伯温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刘伯温之死

公元1375年,刘伯温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临死前让儿子把两样东西送给朱元璋:一本泛黄的书以及一筐鱼。刘伯温的目的是保刘家几代人平安,也希望朱元璋能引以为戒。然而,朱元璋到死都没明白这筐鱼的含义。

古代那些开国皇帝,身边往往都有一些神机妙算的奇才,刘邦有张良、有陈平,曹操有荀彧郭嘉,李世民有房玄龄。而从明朝以来,民间传说中都喜欢把诸葛亮和刘伯温并列,甚至还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认为刘伯温比诸葛亮更加能掐会算,是前知五百年后算五百年的神仙。

在历史上,刘伯温确实是以智计见长,据说他比一般人更加早熟,12岁那年就考中了元朝的秀才,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他曾在元朝做官,后来又看不惯朝廷腐败,愤然之下辞官归隐。

1356年,朱元璋攻下应天府,从此成为了一方诸侯,但同时,他也觉得自己的势力似乎发展到了瓶颈期,陈友谅、张士诚等敌对势力一直对自己虎视眈眈。为了更进一步,朱元璋于1360年把刘伯温请到应天,委任他为谋臣。

恰好,刘伯温刚加入朱元璋账下不久,陈友谅就跟张士诚达成盟约,约定两人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应天,消灭掉朱元璋之后就平分他的领地,整个应天府都为之震动,因为陈友谅的兵力本来就超过朱元璋,如今再加上一个张士诚,只怕凶多吉少。

朱元璋也心生忧虑,召集所有将领和谋士商量对策,一时间众说纷纭,什么意见都有,只有刘伯温一言不发,朱元璋一看,就主动问他:“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不得不说刘伯温这一招还真是高明,被人吵吵嚷嚷争论不休的时候,嗓门儿再大,也没多少人会仔细听,所以他干脆闭口不言,反而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而朱元璋这么一问,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朱元璋亲自发问,刘伯温自然不能再沉默,他只是短短地说了几句话:“如今最危险的敌人非陈友谅莫属,必须把消灭陈友谅放在首位!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我军只需等他们劳师远征,设伏兵以逸待劳,必有胜机。”

朱元璋点了点头,认可了刘伯温的建议,最终决定:先诛陈友谅,再灭张士诚。

果然,按照刘伯温的思路,朱元璋最后逐个击破,陈友谅、张士诚都成了手下败将,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正式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当上皇帝以后,有一天,朱元璋正在内殿里吃烧饼,刚咬了一口,太监忽然来报,说刘伯温觐见,朱元璋忽然生出一个念头:这刘伯温一直神机妙算,我今天倒要考考他!

于是,朱元璋立刻把烧饼放进碗中,盖了起来,等刘伯温进来后,朱元璋不动声色地问他:“刘爱卿,你猜猜朕这个碗里放的是什么?”

只见刘伯温略微沉思了一会儿,斩钉截铁地答道:“这是一块被咬了一口的烧饼!”

朱元璋一听,也忍不住露出了佩服的神色,于是,朱元璋又借此机会,请刘伯温测算一下大明朝的气运,刘伯温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久,才唱了一首歌谣,由于这首歌谣是因烧饼而起的,所以被后人称为《烧饼歌》。

据说,烧饼歌中预言到了几百年后会发生的事,而且奇准无比,只可惜,烧饼歌在后世逐渐失传,再也没人知道刘伯温当年到底说过什么了。

依笔者看来,烧饼歌的事应该是后人捏造的,预言未来,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刘伯温确实非常有才,也引起了朱元璋对他的忌惮。

刘伯温深谙明哲保身之道,所以早早告老还乡,没想到胡惟庸后来当了丞相,胡惟庸跟刘伯温有仇,又把刘伯温逼回了应天府。

后来,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明知胡惟庸是刘伯温的死对头,竟然还专门安排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果然,原本只是一场风寒,被御医这么一看,刘伯温病情反而加重了,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刘伯温于是觐见朱元璋,报告了这件事,然而朱元璋却一点儿也不在意,只是假惺惺地让刘伯温好好养病,刘伯温一下子就明白了:让自己死,这也是朱元璋的意思啊!

回到家中,刘伯温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把长子刘琏叫到身旁,让他给朱元璋送两样东西,分别是一本泛黄的天文书和一筐新鲜的鱼,据说,那本书是刘伯温平生所学,刘伯温把它贡献出来,是表示自己一死,刘家再无藏私。

而那一筐鱼,则是想提醒朱元璋,不要杀戮无辜,那些鱼儿就如同朝中的臣子,虽然在筐里面会互相争斗,但只要离了筐中的水,谁也无法存货。因此,大臣们或许会争权夺利,但并不会对大明朝有不二之心。

然而,朱元璋却始终没能领回这一层意思,那之后他多次发动株连,不少开国功臣都成了刀下亡魂,被牵连的无辜之人更是超过十万。刘伯温聪明一世,被胡惟庸害死,朱元璋一世英雄,也落了个残暴不仁的名声。

最新投票